close
在台灣,財產繼承是一項受到法律嚴格規範的權利與義務。有些父母可能出於個人考量,例如避免未來的遺產糾紛、確保財產按個人意願分配,甚至擔心子女未來可能會捲入財務問題,而希望子女事先簽署拋棄繼承的文件。然而,根據台灣《民法》的規定,繼承權的產生有時間點,並不是可以提前放棄的。
繼承權的開始與拋棄繼承的法律規定
繼承的發生時點
依據《民法》第1147條:「繼承,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。」這表示,只有當被繼承人(如父母)過世後,繼承權才正式產生。在此之前,任何繼承權都尚未存在,自然無法事先放棄。
法律不允許事前放棄繼承,即使父母要求子女簽署拋棄繼承的文件,該文件仍然不具法律效力,簽署人仍可以在繼承開始後選擇是否承擔繼承。
拋棄繼承的法律程序與效力
儘管事前放棄繼承無效,但繼承人仍可在繼承開始後依法放棄繼承
以下是拋棄繼承的相關程序與影響:
✅ 拋棄繼承的條件與程序
1. 繼承開始後(即被繼承人過世後),繼承人才有權利選擇是否拋棄繼承
2. 繼承人需在知悉繼承開始之日起3個月內,向法院提交書面聲明拋棄繼承
3. 拋棄繼承為單獨行為,一經法院受理,即不可撤回
4. 拋棄繼承後,繼承人將完全喪失對該遺產的繼承權,無法僅拋棄債務而保留財產
舉例:
案例1:父親生前積欠鉅額債務,子女在其過世後評估後決定拋棄繼承,避免承擔債務,並在3個月內向法院提出聲明,成功避免父債子還的問題
案例2:子女一開始選擇拋棄繼承,但後來發現遺產中包含高價值房產,想要撤回拋棄繼承,然而法院已受理拋棄聲明,因此無法反悔。
如果希望特定子女不繼承家產,應如何合法規劃?
既然不能要求子女事前放棄繼承,那麼如果希望某位子女未來不繼承遺產,該如何規劃財產呢?以下是幾種合法的方式:
1. 訂立遺囑
透過遺囑明確分配財產,可決定哪些人可繼承您的遺產,但需注意,法定繼承人仍擁有特留分,即便遺囑排除了某位子女,其仍可依法主張最低繼承份額。
2. 生前贈與財產
若希望特定繼承人獲得財產,可選擇在生前進行贈與,避免未來被其他繼承人分割,但需留意,生前贈與仍可能被視為遺產的一部分,若影響到其他繼承人的特留分,仍可能產生法律糾紛。
3. 設立財產信託
可將財產交由信託機構管理,並設定資產分配條件,例如:
(1)每年提供指定金額的生活費
(2)受益人需符合特定條件才能獲得財產(如完成學業、特定年齡)
信託具有法律保障,能確保財產按照立遺囑人的意願執行
因繼承涉及遺產稅、特留分及法律程序,建議尋求專業律師協助,確保財產規劃合法有效,若您擔心子女未來繼承問題,應提前透過正確的法律方式進行財產分配,而非透過無效的協議或文件,有繼承分配相關的法律問題,歡迎聯繫智常法律,讓我們為您妥善規劃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